1982年,印度學者Thyagarajan等首先報道,葉下珠提取物對于人血清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有強力滅活作用,而且這種滅活作用在370C人體的正常體溫時發揮效力最大。
1987年Venkateswaran等報道葉下珠提取物對乙肝病毒HBV-RNA和DNA多聚酶有顯著的定向抑制作用,即特異結合,定向作用的特性。
1989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Blumberg教授通過試驗研究證實了葉下珠對乙肝病毒的強力抑制和滅活作用。
1991年,北京中日友好醫院臨床醫學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聯合對葉下珠提取物進行了體內和體外兩項抗病毒實驗。發現它對乙肝病毒HNV有十分顯著的滅活作用,對病毒基因HBV-DNA的復制有特異性抑制作用。
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米志寶等用嗜肝DNA病毒模型篩選抗病毒中草藥,對21種最具潛力的中草藥進行了抗乙肝病毒研究,結果發現僅葉下珠提取物對鴨乙型肝炎病毒(DHBV)及乙肝病毒(HBV)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昆明陸軍總醫院張美義等按照“指紋式”印證方式,對中國各地產的葉下珠與印度、美國、新西蘭等國的葉下珠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產自云南的葉下珠無論是有效成分含量和療效作用都比其它地區強。
我公司于國內科研機構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研發的葉下珠片于2002年12月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成為全國首創、獨家生產的抗乙肝病毒單方植物藥。
1、病例選擇:
所有病例均為門診病人,全部病例的臨床及病原學診斷,均符合1995年北京會議修訂的病毒性肝炎診斷,分型標準。
HBVM:均選擇HBsAG陽性, HBeAG陽性,HBV-DNA陽性者。治療前均未接受過抗病毒治療。
2、治療分組:
a.葉下珠片組98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35例,慢性無癥狀HBV感染者(ASI)33例,慢性無癥狀HBV攜帶者(ASC)30例。
b.對照組67例,其中CH26例,ASI23例,ASC18例。
三組病例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并無明顯差異,有可比性。
3、治療方法:
a.葉下珠片組:葉下珠片4—6片,一日三次,三個月為一個療程,連續用藥二個療程。
b.對照組:肝炎靈注射液4ml,一日一次肌肉注射,注20天,停10天,滅澳靈5片,一日三次,三個月為一療程,連續用藥二個療程。
4、觀察方法
本組病例主要以HBVM即HBsAG陰轉率,抗HBe陽轉率,HBV-DNA陰轉率作為療效觀察指標。治療中觀察藥物不良反應副作用,治療前后觀察血常規,腎功能變化
結果:
1、本組病例連續用藥二個療程,HBVM變化情況見下圖:
葉下珠片組與對照組比較HBeAG陰轉率HBV-DNA陰轉率有明顯差異(P<0.05),抗HBe陽轉率無明顯差異(P〉0.05)
2、分型與療效的關系見圖表2:
a.葉下珠片組,CH與ASI,HBeAG陰轉率無明顯差異,(P<0.05)但與ASC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CH、ASI、ASC、各型之間,HBeAG陰轉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
b.葉下珠片組CH,HBeAG陰轉率優于對照組(P<0.05)
葉下珠片組ASI,HBeAG陰轉率亦優于對照組(P<0.05)
葉下珠片組ASC,HBeAG陰轉率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分型與療效關系(HBV-DNA陰轉率)
1、葉下珠片組CH與ASI,HBV-DNA陰轉率無明顯差異,但與ASC比較,亦有顯著性(P<0.05)。對照組與各組之間HBV-DNA陰轉率均無明顯差異。
2、葉下珠片組CH、HBV-DNA陰轉率優于對照組(P<0.05)。
葉下珠片組ASI、HBV-DNA陰轉率優于對照組(P<0.05)。
葉下珠片組,對照組,ASC、HBV-DNA陰轉率均無明顯差異(P>0.05)。
3、療程與療效的關系
a.葉下珠片組,一個療程,二個療程HBeAG陰轉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
對照組, 一個療程,二個療程HBeAG陰轉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
b.葉下珠片組,一個療程,二個療程HBVDNA陰轉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
對照組, 一個療程,二個療程HBVDNA陰轉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
討論:
a.本組98例,經服用兩個療程葉下珠片后,HBeAG陰轉率42.85%,HBVDNA陰轉率41.83%,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葉下珠片對乙肝病毒有較好的抑制作用。
b.分型與療效的關系,說明葉下珠片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慢性無癥狀HBV感染者,抑制HBV感染的效果,明顯優于慢性無癥狀HBV感染者。
c. 葉下珠片組,HBeAG陰轉率,HBVDNA陰轉率,二個療程的明顯優于一個療程的療效。說明慢性HBV感染抗病毒治療的療程不能低于二個療程。
d.葉下珠片組98人六個多月服用,未見明顯毒副作用和不良反應。除個別病人有輕微消化道反應,可改為飯后服用。兩例女性經期有延長外,均可以耐受,堅持完療程。服用期間定期復查血相,腎功能均未有發現異常,所以是安全的。
目的:
探討葉下珠片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療效果及其免疫機制。
方法和結果: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22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組62例,對造組60例),觀察其療效及血清標志物的變化,并對治療組中16例患者在治療前后檢測T細胞亞群的變化。結果表明,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HBeAG陰轉率優于對照組(P<0.001),并且治療后CD3+、CD4+升高,CD8+降低,CD4+,CD8+增高。
結果:
葉下珠能明顯改善乙肝患者的癥狀、改善肝功能,這可能與葉下珠能提高細胞免疫功能有關,它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良藥。
關鍵詞:葉下珠片 治療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T細胞亞群
葉下珠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對改善肝炎癥狀、體征,促進肝功能恢復及血清標志物轉陰,已有文獻報道,但其對T細胞亞群的影響尚未見報道,本文采用葉下珠片治療慢性乙肝62例,觀察其療效及T細胞亞群的變化,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材料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所有病例均來自于我院門診和住院患者,均符合1990年全國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標準,且HBsAG、HBcAB、HBeAG均為陽性,122例采用隨機分配的原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2例,男48例,女14例,年齡18-48歲,其中包括慢性遷延性肝炎38例,慢性活動性肝炎24例,并且對治療組中16例患者治療前后檢測T細胞亞群,(與16例正常獻血員作為對照);對照組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齡17-46歲,其中包括慢性遷延性肝炎36例,慢性活動性肝炎24例;兩組資料具有可比性。
2、方法
a.對照組給予一般保肝治療(包括維生素、益肝靈、肌苷等),不加用任何抗病毒劑免疫制劑;治療組在一般保肝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葉下珠片,每次4—6片,一日三次,三個月為一個療程。
b. 療效判定標準1。顯效:納差、乏力、腹脹等癥狀消失。肝功能基本恢復正常;2。有效:納差、乏力、腹脹等癥狀好轉,肝功能好轉,ALT及TBIL下降25%以上者;3。無效:癥狀體征無好轉或進一步加重、或肝功能ALT及TBIL下降小于25%者。
c.肝功能檢測采用自動生化檢測儀檢測:乙肝血清標記物采用放免法檢測; T細胞亞群采用APAPP法檢測。
結果
1、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經治療,治療組療效顯效41例,有效16例,無效5例,對造組顯效25例,有效20例,無效15例,兩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
2、乙肝血清標記物的變化
治療組62例,治療后HBsAG陰轉2例, HBeAG陰轉24例,對照組60例治療后HBsAG無一例陰轉,HBeAG陰轉4例,經統計學處理,兩組HBeAG陰轉有顯著性差異(P<0.0001)。
顯效 | 有效 | 無效 | |
治療組(n=62) | 41 | 16 | 5 |
對照組(n=60) | 25 | 20 | 15 |
3、T細胞亞群的變化
對治療組中16例患者治療前后分別檢測T細胞亞群CD3+、CD4+、CD8+、及CD4+/CD8+的變化,并對16例獻血員作比較,結果,CD3+、CD4+升高,CD8+下降,CD4+/CD8+升高
CD3+ | CD4+ | CD8+ | CD4+/CD8+ | |
治療前(X±s) | 57.6±6.5 | 31.3±5.5 | 27.4±3.3 | 0.84±0.14 |
治療后(X±s) | 65.4±8.2 | 37.0±7.5 | 24.0±4.5 | 1.36±0.19 |
對照組(X±s) | 70.0±5.1 | 45.0±5.2 | 25.0±2.6 | 1.75±0.13 |
討論:
本文62例治療后HBsAG轉陰2例,轉陰率為3.2%;HBeAG陰轉24例;轉陰率為38.7%,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差異,并且療效優于對照組,這可能與其抑制乙肝病毒復制,抗病毒有關。另外與細胞免疫功能的提高可能亦有一定關系。從上表可以看出治療前CD3+、CD4+、CD8+、CD4+/CD8+下降,CD8+升高,這與國內外報道是一致的。經葉下珠片治療后CD3+、CD4+升高,CD8+下降,CD4+/CD8+回升,雖然與正常對照組比仍有差異,但與臨床治療前比較均有明顯改善,說明葉下珠片能改善細胞免疫功能,而細胞免疫功能在決定肝炎的臨床表現及病毒感染過程中尤為重要,免疫活性細胞能終止病毒的感染。因此免疫功能的改善從而改善了肝炎的臨床表現、肝功能,并且抑制HBV復制,在抗HBV方面有很大的潛力。并且葉下珠系純天然植物藥、無毒、低費、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療不失為一種良藥。
促進肝細胞修復和再生
通過體內及體外試驗,葉下竹片具有保護肝細胞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葉下珠片對D-半乳糖酸、四氧化碳所致的小白鼠的肝細胞損傷上有明顯修復作用,葉下珠片與胸腺肽比較,結果表明,兩藥均具有增強細胞免疫功能作用;葉下珠片對小鼠脾臟和胸腺有增重作用。
毒副反應
未見毒副作用和不良反應。少數患者服用初期有輕微消化道反應,可改為飯后服用。個別女性經期有延長,均可耐受,完成療程。
1982年國外報道了葉下珠能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至今引起了國內專家對該屬植物的關注和研究。二十年來,專家們從葉下珠的化學成分、載種、鑒別、質量標準、藥理、毒理研究、到臨床試驗,做了深入全面地研究。并肯定了葉下珠對乙肝病毒的抑制及保護肝細胞和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